5O2A0514.jpg

 

前言

即便Way of Wade系列強勢攻佔了各大球鞋媒體的版面,但就整體籃球鞋的市場而言,李寧似乎成長得似乎不如預期。從數據上來看,2017年中國整體運動鞋市場成長了20%,李寧卻僅只成長了11%,主要競爭對手Anta則得益於勇士效應以及Klay Thompson屢屢瘋狂的火力演出,搭配誠意滿滿的親民之作,則有著25%的成績,顯然兩者的差距已經很明顯了。

 

44792275_326885291422602_1863401157989236736_n.jpg

▲Anta和K湯的合作可說是大獲全勝

 

原因無他,這幾年李寧的產品線雖然有擴大的趨勢,但大都缺乏亮點,原先價格上的優勢在各種通路折扣不斷的情形下也被弱化,而足堪和各品牌旗艦鞋款一戰的Way of Wade正代價格則紋風不動,策略失調的情形之下,籃球鞋市場的下滑也屬可以預期。

 

li-ning-Way-of-Wade-7-one-last-dance-custom.jpg

▲wow系列風生水起,但未帶來整體籃球鞋銷路的成長。

 

空襲和閃擊系列在甫推出之際,確實帶來不小的迴響。分別針對「力」與「速」兩類球員設計的概念很棒,其實戰性能也相當不俗,如閃擊1和空襲2可說是許多人心目中李寧籃球鞋的經典之作。然後到了三代以後,設計失卻了起初的個性分明,空襲和閃擊的界線越發模糊,很難稱得上是好的發展。閃擊3是雙好鞋,但它更適合被當作一雙類似hyperdunk的全方位球鞋,這也直接導致空襲3的定位尷尬。而到了4代的時候,這兩兄弟幾乎已經乏人問津。

 

5O2A0047.jpg

▲閃擊3沒有不好,它只是不那麼「速」

 

 

46199920_278590832715375_7718777860097188857_n.jpg

命名.png

▲CJ Mccollum 代言的空襲5

 

未命名.png

未命.png

▲由拓荒者球員Evan Turner和國王隊球員Frank Mason上腳的閃擊5 (普通版本)

 

今年空襲5和閃擊5推出之際,大部分人的討論都在空襲5身上。CJ Mccollum的加持以及復古的外型,讓它博得不少關注,相較之下,閃擊5則顯得異常普通──過於簡單的設計不意味著不好,但它似乎無法撐起「閃擊」這塊招牌。不過,閃擊5 PO(季後賽版)的出現,又重燃了筆者對李寧的期待。

 

5O2A0547.jpg

 

-筆者資料

身高/體重:179cm/ 70kg

尺碼:腳長約25cm,瘦腳型、扁平足,一般NIKE穿著8-8.5之間,此款是選用us7.5

健康狀況:左膝韌帶和右踝韌帶均有過傷病史,長時間使用保爾範護膝,無使用護踝。

球場位置/使用情況:二三號球員,切入、急停跳投為主,偶有低位,屬於相當費鞋的打球方式

 

-外型

本次筆者選擇的為薄荷綠──或許你也可以稱之為Tiffany配色。而這也可以算是李寧的定番配色,過往幾雙蒂芬妮綠的球鞋都得到很大的迴響。包括閃擊1、閃擊3均出過這個配色,剛好的是這兩雙也是閃擊系列中評價突出的兩代。

 

13319759_1197787020251820_3578833974515075513_n.jpg

▲閃擊1優美簡潔的外型

 

37023382_1969630256400822_481786105297895424_n.jpg

▲閃擊3的蒂芬妮配色曾經一鞋難求

 

相較於原版閃擊5的簡約,閃擊5 PO透過鞋面材質的運用堆疊了較為複雜的視覺感受,內側的咬標更是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讓這雙實戰球鞋增添了更多可以把玩的要素。

 

5O2A0482.JPG

 

 

優勢

-遠超定價的材質體驗

在目前大部分的品牌線當中,仍把編織材料定位為高端球鞋的配置,其中又以Nike做得最為明顯──不要說團隊鞋,即便是簽名鞋當中定位較低的Kyrie、PG系列,均是使用廉價感較重的網布材質。中國品牌雖不至於如此吝嗇,但受限於定價,其編織鞋面大多顯得較為輕薄而粗糙。

 

5O2A0481.JPG

 

閃擊5 PO卻非如此,它的編織鞋面做得極為紮實且兼顧層次,在鞋面的厚度和舒適性而言,絲毫不遜於KD、LBJ系列,質感也屬上乘,很難想像這樣的材料竟然出現在一雙不足兩千元的團隊籃球鞋款上頭。而鞋楦也配合編織鞋面的特性而稍微收窄,讓穿著者可以得到最好的包覆感。側邊明顯加厚的材質提供了充分的安定感,有效強化了側向的支撐,它完全顯露了一雙編織球鞋的優勢:舒適而具有彈性的鞋面,同時兼顧了支撐和輕量。

 

5O2A0487.JPG

 

 

-貼合舒適的包覆性

閃擊5 PO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鞋舌,它是一雙完全的襪套球鞋,但設計又和一般的襪套略有不同。其腳踝處分為內外兩層,外層是極具彈性的編織鞋面,內層則才是大概有270度的筒身,在穿著上極為輕鬆。極具彈性的編織鞋面牢牢的包住腳背,而後跟的填充亦屬十分厚實,可以牢牢的把跟腱鎖緊。不壓迫且不留空隙,在包覆性來說,它可以稱得上近兩年李寧實戰系列中最好的存在了。

 

5O2A0485.JPG

 

 

-緩震與反應兼顧的中底表現

對於中國品牌而言,要做出舒適的腳感早已只是小菜一疊,無論是李寧的雲科技、安踏的A-shock/Flashfoam、匹克的P-Motive,均已展現出能和Nike、Adidas中端產品線抗衡的能力,但作為一雙提供給後衛的籃球鞋,閃擊系列不應該僅僅滿足於此。

 

5O2A0544.jpg

 

得益於配置的螺母鞋墊,甫一上腳閃擊5 PO,即可以感受到柔軟的腳感。中底同樣使用了雲科技,但在前掌的貼地感相當不錯,提供了一種類似Under Armour Micro G的體驗,而在原地以前掌跳躍幾下,它的回彈也相當不俗。在一陣子激烈的使用以後,雙腿並未因著這樣的貼地感發酸。翻開鞋墊,下面還有著額外一層藍色的緩震膠,它增加了緩震的「行程」,在提高耐用度之餘,也讓雙腿有了額外的緩衝。

 

5O2A0562.jpg

 

我想閃擊1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部份,即在於那塊毫無科技噱頭的神奇中底。擁有出色的場地感以及明顯的回彈,完全就是一雙後衛鞋的典範,較可惜的地方在於它的使用壽命不夠長,無法勝任長時間的負荷。到了閃擊3,「雲三代」的中底在腳感確實得到提升,遺憾的是中底厚度的加厚,讓它失卻了那種極度貼地的速度優勢。閃擊5 PO在中底的表現確實讓我想起了Kobe系列,而這或許是繼閃擊1以後我最滿意的一次了。

 

 

-室內加成的強大抓地力

採用了類似人字紋的閃電紋設計,在抓地力上無庸置疑,材質上來說還是較軟較黏的那種,室內場的表現非常突出,但也很容易沾灰,這部分要特別留意。

 

5O2A0488.JPG

 

比較令人疑惑是前掌跟後掌都切割了一小塊圓形的獨立區域,或許是因著圓形區塊有著不同密度的中底配置,但從外部按壓並不甚明顯,這個地方尤其容易卡灰塵,幸好圓圈內外沒有高低差,不會複製AJ31那悲劇的抓地力表現。

 

 

持平

-不公不過的穩定性

閃擊5 PO保有了一切基本的東西:它的防側翻並不是特別誇張,但整體來說算是夠用;腳踝內部有硬質的TPU,對於跟腱也有足夠的支撐。雖不確定中足是否有TPU支撐片,但左右扭轉之下並沒有擰毛巾的誇張型變。搭配較低重心的中底,穩定性算是中規中矩吧。

 

5O2A0542.jpg

 

劣勢

-差強人意的耐磨性

耐磨度的部分只能說是一般,即便外底紋路頗粗,但它材質仍舊偏軟,閃擊5 PO的抓地力要應付室外環境是沒有問題的,但它應該不會是什麼水泥殺手。相較於去年評測過的音速6,這部分是稍顯減色了。

 

5O2A0555.jpg

 

-謎樣的尺寸設計

過去筆者在李寧球鞋的尺寸選擇上,大都是us8-8.5,而這次在閃擊5 PO的尺寸選擇上稍稍嚐到了挫折。它的內長偏長一些,筆者手上的us7.5,其內長達到了26.5cm,大約比平常的球鞋多了0.5-1cm左右,因著編織鞋面材質的特性,這樣的感受會更加明顯,加上這雙鞋鞋帶的調整效果相對有限,如果像筆者一樣想追求極致的包覆感、腳又不寬的話,強烈建議拿小半號,方能發揮它本該有的貼腳感受。

 

5O2A0492.JPG

 

-總評

很顯然的,這兩年李寧一直沒有推出什麼令人完全滿意的後衛球鞋,而Way of Wade的部分,因著Wade本人的喜好問題,不管是正代還是團隊鞋,大都把前掌設計的較為厚實。因此當後衛型的版友、球友詢問我是否有可推薦的李寧球鞋時,我大都還是只能給出音速3、閃擊1(或者它們那些共底的堂兄弟)之類毫無新意的答案。

 

5O2A0516.jpg

 

今年閃擊5的推出確實讓我重燃一點希望,但拿到實鞋之後,必須承認我是有點失望的──它並非一無可取,它仍舊很難稱得上是優秀作品,然而閃擊5 PO的登場讓我全然改觀。平心而論,對於後衛型球員而言,閃擊5的中底表現毫不讓閃擊1專美於前,其餘性能幾乎已經完全壓過前輩,在細節處理上可說是毫不馬虎,它充分體現出李寧要打破眼前僵局應有的態度:你必須拿出超乎價位的配置和誠意,才能打動消費者,而這也是安踏KT系列成功的原因。

 

 

 

 

arrow
arrow

    absolutsnea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