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疫情的因素,改變了很多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型態,譬如,早上必不可少的NBA、午餐時候要搭配的每日高光、晚上全力摩擦木板地的聲音。運動品牌們也不能避免的受到疫情影響,在獲益上都有顯著的下滑。不過,即便在缺乏NBA球員曝光的情況底下,球鞋仍舊持續推出。也是時候讓我們盤點一下近期那些討論度極高、卻一直未替大家產文的鞋款。

 

這次評測的主角——或者說是雙主角,是Anta旗下兩名頭牌的簽名鞋,一個是超級射手Klay Thompson第五代的低筒版本,一個則是全能前鋒Gordon Hayward的初試啼聲,相同的中底科技、相同的低筒鞋身,我認為做一期對比評測是很有趣的,就把它們放在一起。

 

下載 (1).jpg

▲湯神本人對高筒情有獨鍾,因此上腳KT5 low的是隊友Kevon Lonney

 

-1201486494.jpg

▲Hayward從傷病中回歸,帶來的是如他本人一般優雅的GH1

 

因著大部份校園的關閉,室外球場反倒迎來了許久不見的盛況。包括我自己在內,打室外場的機會多了很多,也因此有更多時間可以體驗球鞋在不同場地上的表現。

原本就有做對比評測的打算,可惜我穿著GH1打球已經有了一小段時間,才終於等到喜歡的KT5 low配色,因此這期評測來得比較晚。話不多說,直接上評測吧。

 

image.png

 

筆者資料

身高/體重:179cm/ 70kg

尺碼:腳長約24.8cm,瘦腳型(腳寬8.7cm)、扁平足(166度ˋ),一般NIKE穿著8-8.5之間,此兩雙選用尺寸均為us8

健康狀況:左膝側壁韌帶斷裂、右踝韌帶撕裂,右腳掌蹠骨慣性扭傷。

球場位置/使用情況:二三號球員,進攻自殺切入、急停打鐵,防守裝忙、亂補一通,屬於相當費鞋的打球方式。

 

外底性能

KT5 low延續了KT3以來的鞋底紋路,雖然有偷懶之嫌,但東西既然很好,似乎也不需要修理。它在各種場地都勝任自如,基本上和高筒版本的表現同樣優秀。但KT5在充滿沙塵的TPU場地上表現會有明顯的下滑,如果平常習慣在這類場地打球,選擇上仍須留意。

 

5O2A0642.JPG

 

若說KT5 low的外底表現可以得到A,那麼GH1就是S。它絕對是我近期穿過抓地力最好的球鞋,外底紋路採用圓圈型的設計,可以跟號稱抓地力怪物的Kobe9相媲美。外圈的紋路較為稀疏,但由於整體中底形狀的設計較平,在任何觸地的情形,GH1都會讓中間的圓圈紋路參與觸地,這或許也是它的抓地力如此優異的原因。有次和朋友相約在橋下打球,我帶上了Why Not Zer0.3和GH1,大概十分鐘內就把Zer0.3換了下來,只因打滑的程度等同雙腳負重訓練。但GH1完全能應付橋下光滑而多沙的場地,當所有人滑得東倒西歪時,你還是能颯爽一條鞭上籃。

 

5O2A0599.JPG

 

耐磨方面,從KT3以來,耐磨一直不能算是KT系列的強項,雖然目前穿著時間不長,但KT系列的外底材質和紋路已經沿用到第三年,完全可以預期它不會太耐磨,當然也不會是橡皮擦的水準。冰底的版本耐磨更差,在意的朋友請避開相關配色。

 

5O2A0575.JPG

 

在擁有史詩級抓地力的同時,GH1的耐磨性也是堪憂的水準。我原本以為外圈較粗的紋路能有不錯的耐磨性,但僅僅兩三場水泥地的摧殘,它的磨損是顯而易見的快,和當年Kobe9帶給我的震撼如出一轍。不過相較於外圈紋路的迅速消失,裡面的圓圈倒是好上不少。只是如果你一週會打個三四次水泥地,它的壽命大概就是三個月左右。

 

74232811_2710372648993242_7314121394311135232_n.jpg

▲最前方的紋路在三場實戰後即會消失,後會無期;圓圈紋路的耐磨度則好上許多

 

兩者的抓地力是優秀和怪物的差別,耐磨則是普通跟偏差的差別,好的抓地力幾乎等同不耐磨,大家必須要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

 

 

中底性能


兩者都使用了Anta當家ETPU Flashfoam。

 

5O2A0634.JPG

 

KT5 low和原本的高筒版本相比,非常明顯的調整了中底密度,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它比高筒更加軟彈,重心也更低。前低後高的落差讓它非常便於啟動,雖然不屬於極致貼地的類型,但它對於強調第一步爆發力的打法可說是錦上添花。你完全能感覺到中底飽滿的回彈,相較於偏軟的KT4、較為厚實穩定的KT5,感覺韌性更足,過往Flashfoam緩震極限較低、耐用性普通的問題應該可以得到改善。對於Flashfoam偏軟的問題, KT4 low採用了大幅削薄前掌厚度來加強反應性,大體重的朋友應該會覺得前掌緩震不足;KT5高筒的雙密度中底雖然緩震不錯,但中底偏厚、腳感也不如KT4討喜。KT5 low則是取其中庸,你可以明顯感覺到它舒服的腳感,穩定性也很足,只是中底壽命能持續多久,尚有待考驗。如果你喜歡那種橫衝直撞、硬上亂跳的打法,KT5 low的中底絕對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5O2A0570.JPG

▲中底側邊的上翻讓側向支撐更為穩固,這部分是GH1較缺乏的

 

GH1使用了軟質TPU對Flashfoam進行包邊,過往Flashfoam維持腳感和緩震極限的方法就是加大中底材料的容量,隨之而來的是就是極限狀態下的不穩定。GH1採用Adidas對Boost的處理思路,有效的掌握了Flashfoam這項偏軟的材料,讓中底的形變都在可控範圍,每一步都有相當踏實的感覺。GH1中底的設計較平整,並沒有明顯的前後落差感,初上腳甚至有點前高後低的錯覺,前掌也幾乎沒有太多的弧度,對於推進時感覺會有點奇怪。但它落地的感覺極穩極貼地,筆者在做橫移打鐵、旱地拔蔥打鐵等動作時,那種穩定感著實令人印象深刻,穿上它打球的二月和三月,堪稱個人生涯投籃的巔峰。

 

5O2A0597.JPG

▲GH1的腳感真的非常舒服,踩成這樣還是感覺中底游刃有餘

 

5O2A0599.JPG

 

KT5 low和KT5高筒同樣使用了雙密度flashfoam,但更輕更軟,直線突破和起跳的感覺都感覺事半功倍;GH1採用包邊的方式加強了整體的緩震極限,腳感亦屬十分軟彈,穩定性相對優異。對突破雖沒有太大的幫助,但它非常、非常適合各種投籃招式。另外就是前掌的厚度較厚,啟動感也屬一般,內側為了追求穩定性做得較為寬厚,喜歡Crossover的話會覺得變向蹬地時內側有點卡。

 

兩者的中底表現均屬十分上乘,可以視為Flashfoam調教上最成熟的型態。KT5 low的推進感較強,GH1穩定性更好,但腳感和緩震性都是一等一的。

 


鞋面材質


KT5 low去掉了高筒版雞肋的魔鬼沾,顏值爆發性提升不說,包覆性也絲毫未減,回歸了KT2 low、KT3 low的襪套設計,飽滿的填充物牢牢卡死了雙腳,後跟內置TPU是最後一塊拼圖,在初期穿著是相當費力的,彷彿又回到KT2 low那種極端的緊緻感,既痛苦又痛快。它並不適合過寬過肉的腳(我沒有想到有天會在中國球鞋的評測中這麼說,但這是事實)。

 

5O2A0652.JPG

▲首次套上大概花了我五分鐘

 

這樣的鞋面設計讓大家最容易聯想到就是鞋帶壓腳背的現象,但KT5 low神來一筆的設計最大程度緩解了潛在威脅——它有三排鞋帶系統可供你自己調整。這最早是Adidas Harden vol.2的把戲,但它是連結外置的TPU 上。KT5 low直接用飛線弄出三排鞋帶孔,拉緊後完全不會讓雙腳有任何游移空間。

 

5O2A0578.JPG

5O2A0648.JPG

▲後跟的盾牌完美貼合跟腱

 

鞋面編織材料沒有太多的彈性,蹬地時鞋面的形變微乎其微,質感也很出色,當Nike、Adidas逐漸捨棄編織材料時,反倒是中國品牌把編織鞋面玩得更好了。

 

5O2A0627.JPG

5O2A0633.JPG

▲整雙鞋都踩到變形的情況下,外側鞋面仍好好的扛住了雙腳

 

GH1則是用皮質的腳趾蓋搭配了織物的鞋身,前掌略寬,在靜態穿著時會感覺前掌空空的,且處理鞋帶無法調整的位置,不免讓人有點憂心。中段用的是動態的鞋帶系統,每次穿上時都必須重新調整,略顯麻煩。後跟材料則相當輕薄,且跟腱位置是垂直往上,根據Adidas的經驗來看,這種沒有往內收的跟腱設計也存在不跟腳的隱憂。事實上這些問題其實都不算問題。後跟在關鍵部位的填充,TPU也夾得特別緊,能用簡單的材料做出相當不錯的後跟鎖定,讓我想起了Curry 4 low。前掌雖然略空,但在蹬地時得益於皮質鞋頭的優秀支撐,並不會造成危險。

 

5O2A0602.JPG

▲可以看出前掌仍有不少多餘空間,但外側形變控制得非常好

 

5O2A0606.JPG

跟腱處還有一個聰明的設計,它跟腱的位置並不對稱,在穿著時能更貼合跟腱,更能有效避免不跟腳的情形。

 

兩者而言,GH1的可調性較差,但楦頭對寬腳較友善;KT5 low偏窄偏緊,鞋帶壓腳背可透過鞋帶孔的微調緩解,可調性更好。GH1用傳統的皮質確保了前掌的側向支撐,KT5 low則透過鞋面和鞋帶達到最好的鞋腳一體性,兩者的包覆性均優,主要差異在不同腳型的適性。有意思的是GH1的鞋面像是把所有缺點修掉的Harden vol.1,KT5 low的鞋帶則是把飛線和Harden vol.2 、Dame3的多排孔結合起來,安踏主力設計師Robbie Fuller擷取了過去任職於Adidas的經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支撐與穩定


鞋面和後跟的鎖定而言,兩雙鞋都是非常過關的。防側翻部分,KT5 low的向外延伸足夠厚,外側也有大面積的中底上翻,足以應付較厚的中底材質。GH1的貼地性讓它不用做太多就能輕鬆得分,但它依舊把前掌做得又寬又大,雖然沒有中底上翻,但皮質鞋頭和較硬的鞋面已經良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

 

再來是很多人關心的中足支撐,GH1只有內置的TPU,中足位置的中底也比較平整,內側則有中底材料的突起,提供額外的支撐,對於扁平足的人來說,內側沒有東西能墊起足弓,長期下來會造成腳踝的不適,GH1這部份是可以過關的。

 

5O2A0611.JPG

 

KT5 low這方面則堪稱豪華,內置外露各一片,讓足弓的壓力減輕甚多,同時也降低了腳踝的負擔。業界良心,不言可喻。

 

5O2A0576.JPG

5O2A0645.JPG

▲這一下真的是有用力到

 

前後掌在能量傳遞方面,GH1較平整的設計、雖有內置大面積TPU連結前後掌,但奔跑起來沒有明顯的助推感;KT5 low則提供類似Flight Plate的效果,即便中底較軟,它在推進時的感覺而是相當優秀的。

 

5O2A0630.JPG

 

如果有扁平足的話,個人還是比較推薦KT5 low,如果是正常足弓的話,則可以依照打法需求做選擇。喜歡貼地穩定的話,GH1非常棒,熱愛各種一條龍的話,你得試試KT5 low。

 

 

有待修正之處


KT5 low基本上在性能上沒有太多可以挑惕的地方,對寬腳、高腳背不夠友好是它的限制,在PU場也比較容易沾灰。另外它的中底材質較為輕彈,可以預見耐用度不如TPU包邊的GH1。

 

5O2A0618.JPG

 

GH1的楦頭較寬,以我個人的瘦腳而言,實戰中其實不會有太多的問題,後跟往上延伸的位置在踝襪的時候略為頂跟腱,中底形狀較平,反應性和側向發力的感覺不及KT5 low,但投籃腳步做起來更加輕鬆安定。部份評測說這鞋有不跟腳的情形,但我個人並未遇到,反倒認為Adidas該好好向之取經。

 

5O2A0594.JPG

KT5 low:中底材質的潰縮時間、楦頭偏窄、難以穿脫、場地限制

GH1:後跟不適合踝襪、前高後低的感覺需適應、中底材料複雜導致重量較重

 

總評


雖然寫到這裡,總感覺自己是在各種誇,但如果你能嘗試下這兩雙新鞋,便可證明我所言非虛——Anta已經證明了這兩雙鞋完全不遜於任何旗艦,它們沒有太多新穎的體驗,但就是把所有能出的牌都最大化利用。

 

以我個人而言,應該更偏好KT5 low多一些,但GH1那種穩定踏實的感覺也讓人難以割捨。Hayward第一雙的籃球鞋就能交出這麼漂亮的成績單,確實是十分驚豔的。質感、價格、用料、性能,對比其他球星的初代簽名鞋,我自己是認為Anta是真的用足了心力。

 

Celtics_16.jpg

 

 

 

近期Nike的主力鞋款如KD13、Kyrie6的表現都很棒,反而是低筒的部份沒有太多的好選擇;AJ的低筒系列而言,Why Not Zer0.3擁有優異的推進感,但不適合轉身、變向等動作,且前掌的包覆性對窄腳而言相當不友善。Adidas屢屢在包覆性和抓地力犯上小錯,Lightstrike很顯然更適合當休閒鞋;如果你的目標是一雙低筒球鞋,能選的似乎真的不多。如果你喜歡低筒球鞋的話,那麼不妨參考下自己的打法,把這兩款球鞋納入你的選項裡,(除了不耐磨)你肯定不會後悔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bsolutsnea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