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O2A8049.JPG

 

前言

說到閃電9,或許大部份的人第一反應會是:「這什麼鞋?都出到第九代了?」然而只要把下面這張圖拿出來,所有人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個鞋!呃⋯⋯它叫閃電?」

 

529163464.jpg

 

2013年一月,馬刺後衛Tony Parker宣布和中國品牌Peak簽約,而首雙合作的鞋款就是以當時匹克主推的團隊鞋Lightning(即閃電系列)為基礎,修改了中底密度、加上了矽膠鞋墊,為其推出專屬的PE版本,而當時也是我首次關注到中國的球鞋品牌。同年,馬刺和熱火鏖戰七場,最終留下心碎的結局。

 

279382821_1409461012903741_9095417889557485531_n.jpg

 

隔年,即便Tony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簽名球鞋,他仍在冠軍戰中選擇了舊款的Lightning,企圖用同雙鞋帶回失之交臂的榮耀。最終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馬刺以大分差擊敗熱火,終結了LCD王朝。或許是這段故事太動人,乃至於大部分的人都以為Tony腳上那雙鞋叫作TP9,而忽略了它其實應該被稱作Lightning TP PE。

 

278660113_299992428969790_9085166852069826426_n.jpg

 

這雙鞋也是非常多人第一次嘗試的中國品牌籃球鞋,其中底雖然沒有太多亮點,網面也會在長時間使用後破損,但憑藉極度軟彈的鞋墊、穩定的抓地力,以及寬楦頭的廣大包容性,確實在當時推廣得很好。隨著Tony Parker自己的簽名鞋深植人心,又迎來Dwight Howard加盟,閃電系列雖然一直出到了五代,卻幾乎沒有太多的存在感。畢竟閃電一直以來都和TP系列有著極度雷同的性能,價格也差不多,實在沒有什麼人會特別想去選擇一雙團隊鞋。

 

65545715_2505116712852171_578967149188481024_n.jpg

 

時間來到2019年,最佳第六人Lou Williams加盟了Peak,瞬間成為Peak旗下最有帶貨能力的頭牌。那年他以第六人之姿成為球隊一哥,帶領雜牌草根軍團快艇,硬是在宇宙勇手上拿下兩場,這可是連同年亞軍騎士都沒完成的壯舉,而他那年上腳的球鞋就是閃電2019——是的,此時閃電取消了本該叫做六代的命名方式,而改用年份命名。而這雙鞋也是當時整個NBA賽場上最便宜的鞋款,當時只需要不到1500元就能入手。

 

277655991_1429432857519172_1696288404157978429_n.jpg

 

閃電2019的腳感和舒適度都相當不錯,如果能繼續努力,肯定能有所作為;然而Peak急於把剛在市場引爆的態極中底推上火線,於是為Lou推出了等同簽名鞋的閃現一代,這雙鞋也是在當時最好的Peak籃球鞋。

 

78729147_2537906196305288_245495597585399808_n.jpg

 

在閃現一代的強勢發揮之下,閃電2020就順勢被忽略了。即便它用了後掌態極、前掌P-Motive,仍舊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最關鍵的地方就是顏值──太過臃腫,即便有過和哥吉拉的聯名加持,仍然很難打動視覺至上的現代消費者。實際上這雙鞋的腳感非常軟彈,個人覺得跑動舒適度甚至比閃現一代更佳流暢自然,但顏值實在是不可跨越的問題,到了閃電2021更是幾乎處於半放棄狀態,僅僅出了三個配色。

 

279458270_734143770921844_1763065706524824558_n.jpg

閃電2020,結果後來Jordan Brand發售了長得超像的Zion1

 

279882811_1025132551442307_7432554763731457978_n.jpg

閃電2021,幾乎沒有任何存在感

 

或許是為了回歸初心,Peak今年回歸了用代數命名,在2022年年初推出了閃電9代,這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AJ正代的發展過程──經歷一陣子的不慍不火,而在重回28代之後,直接拿回了頂級實戰鞋的王座。閃電9代是否能重回初代的榮光?這就很值得深入瞭解了。

 

2021年迄今,Peak雖然已經有了頂級腳感的澎湃中底,但除了澎拜大三角之外,就沒有其他鞋款採用了同樣的中底。而在中國品牌群起以超臨界發泡和Nike氣墊海展開交鋒之際,球鞋價格也隨成本水漲船高,Peak卻反其道而行,顯然它們並不是缺科技,但從閃現系列和閃電系列來看,它們更想專注如何去優化態極中底,並在籃球鞋的細節上有所作為。

 

5O2A8058.JPG

 

畢竟堆砌配置可以贏得高階球鞋愛好者,但平價好鞋才能擴大市場。對更多的大眾愛好者而言,更願意用平實的價格買到高水準的球鞋,這才是Peak發家致富的根本。過往的DH3贏不了同期的Way of Wade 6,但三分之一的價格仍足以在中低價位的市場高歌猛進。如何在壓低價格的同時打造超越定價的性能,這才是Peak的核心價值,也就是CP值至上。

 

43667943_2103988679631645_467799492758863872_n.jpg

 

而不久前我也為大家帶來過閃現3,而同樣作為後衛鞋,想必很多人會好奇這兩雙鞋的瑜亮情節。發售時間間隔極近、配置同樣是P-Motive+態極lite、同樣定位為後衛鞋的鞋,相信大家都會非常好奇它們究竟有何差異。這裏也為大家複習一下我認為閃現3的三大缺點:前後包覆性有落差、足弓支撐不足、前後中底高度落差過大,而閃電9是否有所改善?你可以在這篇評測中找到全部答案。

 

5O2A7824.JPG

 

筆者資料

身高/體重:179cm/ 74kg

尺碼:腳長約24.8cm/寬8.8cm,瘦腳型、扁平足,一般NIKE穿著8-8.5之間

健康狀況:左膝韌帶和右踝韌帶均有過傷病史,復健後未使用任何護具

球場位置/使用情況:二三號球員,第一步切入、急停跳投為主

本次評測因為不太適合用先前採用的各項結構去分析評分,所以把內容拆分成幾個重要指標向,提供大家參考

 

DSC08091.JPG

 

 

外底表現

 

我其實覺得外底幾乎就是Peak的免測項目了,作為穿過Tony Parker全系列+閃現1-3代的人,它們在抓地力上就是永不犯錯。

 

5O2A8052.JPG

 

閃電9的紋路分為半透明外底和橡膠大底,上手後就可以感覺到它的黏性很強,在室內木板地的抓地力也是頂級水準,可以到達Kobe9那個級別。但它也非常容易吸灰,幸好紋路間的空隙不少,很容易就可以排掉灰塵,不至於整片整片的清潔場地。

 

DSC08104.JPG

 

室外場的使用也是非常Ok,值得注意的是,之前評測閃現3的時候我認為閃現3的冰底相較於過往Peak冰底的耐磨是較差的,室外使用可能需要慎選。閃電9的紋路雖然很粗,但幾乎都是獨立的紋路,在粗糙環境使用下可能會有明顯的斷裂,如果非常在意的話,一樣建議選擇橡膠底的版本。

 

室內抓地力: ★★★★★

室外抓地力: ★★★★★

耐磨度: ★★★☆☆

 

中底表現

 

緩震/腳感

 

閃電9和閃現同樣是P-Motive+態極lite的組合,但不同的是閃現3採用的做法是一模雙密來組合前掌P-motive搭配後掌的態極lite,態極lite必須要有足夠的厚度才能確保腳感和穩定性,這也導致閃現3前後掌高度落差過大,全場直線衝刺中會有一種腳向前衝的錯覺,也讓後跟的包覆性出現空位,而輕薄的前掌前面也被迫承擔過多衝擊,導致極限狀態下有支撐不足的錯覺。

 

DSC08102.JPG

 

閃電9的中底採用了全掌的P-Motive,而在後跟內嵌了一塊態極lite,這個邏輯明顯是承襲了Kobe 4 Protro同款思路,但卻非常有效,解決了閃現3為了穩定性去加厚後掌,反倒導致前後落差過大,為了穩定還在後跟放了分岔碳板。閃電9的前後落差則較為平和,如果你喜歡那種比較平順的中底腳感,那麼閃電9會比較接近。

 

5O2A8050.JPG

鑲嵌在P-Motive中底裡的態極lite

 

在實戰中的腳感體驗,前掌非常貼地,但仍有一定程度的回彈,表現和閃現3相去不遠,但後掌明顯降低了重心,卻仍保有非常明顯的軟彈腳感。單純以中底表現來看,個人認為它和搭載全掌Cushlon和後跟zoom的Kobe4 Protro非常類似。閃現3就像是LBJ那系列後跟Max的低筒款,閃電9則更接近主打回饋迅捷的ZK4。當然它本身還是針對後衛設計的一款鞋子,雖然腳感很好,但對於90KG以上的球員就會顯得緩震不足。

 

腳感反饋: ★★★★☆

緩震保護: ★★★☆☆

 

跑動表現

在閃現3的評測中,我曾提出如果Peak能捨棄軟彈腳感的堅持,直接進一步降低後掌高度,絕對能讓閃現3再上升一個層次。但我沒想到的是Peak解決的如此之快。複合密度中底鑲嵌的做法非常常見,但因為態極低密度跟韌彈的P-Motive形成夠鮮明的對比,因此它在腳感沒有太多喪失的情況底下,讓消費者在後跟保有穩定的同時去感覺到中底的回彈。

 

DSC08111.JPG

 

這樣的處理也比閃擊8更優秀。閃擊8後跟的䨻實在太大塊,用來包邊的lightfoam形同虛設,外側也沒有額外的tpu包邊,就導致了後跟過軟的問題。我當時評測就曾提出縮減䨻的面積,只在足跟處保留䨻中底,整體性能會更出色(類似AJ34 後跟Hex Zoom的概念)但閃電9真的就做成了。態極這種材料比不上䨻的高回彈,但Peak確實通過密度的調校,做出了可說是超越閃擊8中底的表現,這或許就是態極中底應用上的最終解答。

 

DSC08120.JPG

 

因為中底整體仍屬於偏軟,但它放置了一塊貫穿前後掌的S型TPU,不同於Adidas的八字TPU,閃電9的TPU從蹠骨延伸到足弓,最後落在後跟外側,這和我們腳步運動的走勢完全一致,避免了腳步外翻的狀態,也很好的控制了中底的穩定性。這完全稱得上是一種創新,閃電9的S型TPU能讓跑動體驗更輕鬆,更能發揮穿著者本身的運動能力。

 

22210132707108_886.jpg

 

前後落差平順也讓它擁有Peak有史以來最好的跑動表現,上腳後它幾乎就是雙慢跑鞋,這體驗在全場尤為明顯。前掌的貼地感讓啟動迅捷無比,非常適合靈活、喜歡變向、又想要一定腳感的1-3號位球員。

 

DSC08121.JPG

 

如果只打半場的話,那麼閃現3和閃電9確實差不多,畢竟前掌重心只要足夠低,那麼做起動作的效率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全場才是閃電9的舞台,尤其是喜歡推進、熱衷退防的球員,閃電9會讓你有著極致的跑動體驗。

 

 

跑動表現: ★★★★★

啟動表現: ★★★★☆

 

 

彈跳表現

 

前掌重心非常低的特性,讓它非常好跳,後跟也不會因為過厚或是過軟導致不穩,也因此我在穿著它的時候起跳的感覺是近期最好的,這點也比閃現3更加出色。

它雖然沒有碳板和高回彈的中底加持,但非常自然的中底體驗讓起跳的感覺更加自然,這點和Curry8頗為類似。然而它的中底仍舊屬於偏軟一點,如果能調高密度的話,起跳的感覺應該可以更乾脆一點。

 

彈跳表現: ★★★★☆

 

橫移表現

 

非常低的重心和收得足夠精準的前掌寬度,閃電9橫移的體驗非常舒適,側向蹬地的角度可以很大,搭配頂級的抓地力,尤其是突破時做分腿的時候,那一下真的是非常舒服。

 

DSC08113.JPG

 

但它在前掌的防側翻有一項隱患,雖然閃電9有明顯的防側翻設計,但材質比較偏軟,大概介於KT1 Pro到閃現3之間,如果在極限狀態下可能會發生防側翻角撐不住的情況。其實Peak是有意識到這項隱患的,大家可以明顯看到它在防側翻角上有一塊TPU加固,以我74kg的體重,目前還沒有發生類似的情形,但如果是80kg以上又愛用Crossover的力量型球員,這個地方還是需要考慮一下的。會非常在意這件事情的話,記得要選擇橡膠底的版本,因為冰底的外底材質較軟,所以比較可能發生這類事故。

 

5O2A8062.JPG

 

側向支撐:★★★☆☆

防側翻表現:★★★☆☆

 

鞋面表現

 

包覆性

之前在評測閃現3的時候,我就已經提出它前掌貼合度過強,導致後跟不跟腳體驗被放大的問題。而在這方面來說,閃電9又做出了優化。

 

DSC08101.JPG

 

對我這種偏瘦的腳型來說,閃現3的包覆性完全沒問題,但寬腳的朋友會被壓得生疼;閃電9的的楦頭和閃現3寬度相去不遠,內長也差不多,但在腳背處寬容很多。這不代表它會有多餘的空間,相較於閃現3是死死的按住你的前掌,閃電9則有著更溫和的包覆感。鞋身中段有一個外置的小飛翼提供額外的鎖定,後跟跟腱的結構也很精準,綁緊鞋帶後基本上感覺不到不跟腳的滑動。

 

DSC08110.JPG

 

尺寸部份我和閃現3一樣選擇了40碼,內長略為偏長,但閃電9的體驗會更舒適一點。

 

5O2A8059.JPG

 

遺憾的是,或許是受限於成本,後跟的填充並不到非常紮實,雖然通過了熱壓膜提供了材料支撐性,但個人覺得仍有改進的空間。目前它的後跟鎖定頂多就是到達了Kobe11 EM的水準。

 

鞋面貼合:★★★★☆

鞋面舒適度:★★★★☆

 

鞋面支撐

 

閃電9採用了一種類似TPU紗線的編織紋路,類似Kobe 360 NXT、AJ36的材質,在細節上的質感並不是特別出色,但舒適度很好。它在側向的支撐性來說比閃現3表現得更好,貼合度也更優秀,但仍舊不到閃擊8的那種變態水準。

 

5O2A8051.JPG

 

不過這個鞋面的透氣性和舒適度確實非常好,穿著騎車的時候都可以明顯感覺到雙腳在進風,或許這就是透氣性和支撐強度的最好結合。它確實讓我覺得非常類似Kobe 360 NXT,如果你喜歡360的鞋面表現,那麼你肯定也會喜歡閃電9的。

 

側向支撐:★★★☆☆

透氣性(加分項):★★★★★

 

足弓支撐

 

這也是閃現3到閃電9優化最大的地方。

 

隨著年齡增長和對運動科學的認識,扁平足的我會非常需要良好的足弓支撐來矯正內翻的步態。閃現3雖然有著中底上翻承托足弓,但因為整個底楦比較平整,中底材質又偏軟,所以只要多穿幾次整個足弓就會有比較明顯的潰縮,必須使用專業足弓支撐鞋墊才能緩解。

 

5O2A8061.JPG

 

閃電9則是通過TPU很好的在內側坐了一個硬質支撐,它對於足弓的舒緩是非常明顯的,這個設計也讓我想到了Kobe5那明顯的內收,雖然不是碳板,但對於一般籃球愛好者是絕對夠用的。

 

DSC08112.JPG

足弓支撐:★★★★☆

 

總評

回到一開始的那個問題,筆者體驗過閃現3後得出的三大缺點:前後包覆性有落差、足弓支撐不足、前後中底高度落差過大,而閃電9是否有所改善?簡單說結論:全改了,而且都改得很好。這讓人不禁懷疑Peak根本就是拿著網路上的口碑一條一條的對著做鞋,只要有很多人都反應了某項問題,它們就會立刻在下一代上做出修正,執行力之強委實讓人咋舌。

 

如果你只打半場、多半是靠前掌在移動,那麼閃現3和閃電9不會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是全場多於半場,需要前後左右各種方向的衝刺變向,閃電9基本上就是閃現3 Plus版本。

 

DSC08109.JPG

 

過往Nike每年總會有一款口碑爆炸的低筒團隊鞋橫掃市場,而它們也幾乎都活在學生時代的美好記憶當中:hyperfuse 2010/2011 low、hyperdunk 2012 low、Crusader、Run the One、hyperrev 2015……這些鞋幾乎都沒有最頂級的科技配置,但憑藉輕量、透氣、包覆性優秀、靈活性強的特性,征服了在水泥地上揮汗如雨的籃球少年。

 

然而曾幾何時,隨著球星正代/子系列的系統被確立下來,這些鞋款幾乎都已淹沒在時代裡頭,現今的低筒球鞋除了GT Cut,似乎都有明顯的性能缺陷。而閃電9對我來說,就是屬於填補上的那一雙鞋。沒有超臨界發泡、沒有碳板、沒有嶄新的結構,它就只是球鞋本身:舒適的中底、優秀的楦型、完美的抓地力。

 

DSC08105.JPG

 

說來很有意思,當年我仍是個摸索階段的球鞋小白,曾讀到別人對於閃電初代TP9 PE的描述,形容它是一雙「重心比較高、包覆沒那麼緊、腳感偏軟的hyperfuse」;而在多年以後,當我已經穿過超過100雙不同的籃球鞋,對閃電9的評價竟然也僅僅是「腳感更好的hyperfuse low」。是的,在Tony Parker發售過七代簽名鞋、退役數年之後,Peak終於做出一雙真正適合後衛的球鞋。它幾乎沒有性能缺陷,又輕又貼地還附帶不錯的腳感,鞋面舒適度也很高,只要不是那種鋼砲型力量型的球員,任何人都能很輕鬆地去享受這雙鞋,一如當年在各大球場都能撈到十幾雙的hyperfuse low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bsolutsneaker 的頭像
    absolutsneaker

    Absolutsneaker shop

    absolutsnea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