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O2A8292.JPG

前言

過去Peak的鞋款一直以較傳統的中高筒設計為主,雖然偶爾低筒設計,也大多是練習取向的簡配版本。而在先前匹克設計師顏岩的訪談之中,透漏了未來發展低筒籃球鞋的意圖。

 

隨著籃球生態不斷演進,我們越來越常看見不同位置的球員穿著低筒球鞋在場上奔馳。對於亞洲人而言,低筒球鞋一直是更為討喜的選擇。作為主力擺在大中華地區的球鞋品牌而言,不得不說這樣的發展似乎稍嫌晚了一點。不過有總比沒有好,如今,喜歡低筒球鞋的消費者也能在匹克家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3128545_1097549333637223_89386165_o.jpg

從今年的TP9 III lowDH1 low來看,不難看出它們都必須視作原本高筒版本的改款,仍努力在原本的設計和低筒化考量中找到平衡。TP9 III low是一個很不錯的開始,然而更多不足和尚待改進的部分,必須在下一代完成。

 

不再把低筒版當作是正代的小改款,TP9 IVDH2均直接以低筒來呈現,在整體上的完成度必然更高。而先前流出的Delly1更是有著宛如Kobe VIII的極致低筒設計。而率先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雙TP9 IV,和TP9 III low相較之下,又有如何的革新和不足,且讓我們通過實戰來檢視。

5O2A8179.JPG

筆者資料

身高/體重:179cm/ 70kg

尺碼:腳長約25cm,瘦腳型、扁平足,一般NIKE穿著8-8.5之間,此款是選用41

健康狀況:左膝韌帶和右踝韌帶均有過傷病史,長時間使用保爾範護膝,無使用護踝。

球場位置/使用情況:SG/SF,切入、急停跳投為主,偶有低位,屬於相當費鞋的打球方式。

5O2A8286.JPG

外觀

不再師法過去合成皮革搭配局部網眼的故技,TP9 IV使用了全鞋身網布的設計。這種網布的質感和Kobe X非常的相似,因為其網眼並非單薄一片,而是以複數層交疊而成,以質感而言並沒有塑料的廉價感,當然,它大概很難讓你穿上街去,外觀上很明顯就是一雙實戰球鞋。

 

關於Tony Parker的故事細節也被極大程度的削減,秉著less is more的精神,整雙鞋的風格和三代充滿細節的質感大異其趣,若是對於簽名鞋有著細節上的程度的人,恐怕會因此失望。然而,簡約不代表不好,修長飽滿的鞋型、加上low cut的設計,在個人的心目中,TP9 IV的外觀已是歷代之最。

5O2A8273.JPG

後跟延伸到內側,有著類似鱗片的黑色區塊設計。漂亮的光澤隱含著殺氣,如同一把出竅的利刃,一如Tony Parker犀利如刀的切入。然而,對比現實中已入暮年、步履逐漸顢頇的老跑車,不免令人傷感。一直覺得匹克的三角形LOGO不易擺放(從前George Hill代言那雙大三角應該是LOGO和球鞋最好的結合)。而本次TP9 IV將其擺放在靠近踝骨的位置,和TP9 1相同。相較於二代的前段、三代的中段,這是我覺得最不突兀的位置了。

 

或許這樣看起來有點厚此薄此:我並不喜歡Kobe X簡化,為何卻對於有著類似概念的TP9 IV頗有推崇?原因無他,在細節的處理上,我更喜歡TP9 IV去平衡衝突的方式:包括中底側邊的方格區塊、宛如貓眼TP9 logo、甚至是中足菱形鏤空區塊的抗扭轉設計,以設計感而言,補足了網眼鞋面和簡化外觀的不足之處。這都是匹克為著質感做出的努力,也是值得我們細細把玩的。

5O2A8159.JPG

緩震

在腳感的部分,初上腳和TP9 III low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經實戰可以感覺到前掌更薄,更貼近TP9 1的腳感,更貼地,但彈性也更為明顯。而TP9 III low在踩踏時塌陷感較強,彈性較弱。鑑於TP9 III low的大底是直承TP9而來,我們姑且可以這樣理解:為了低筒版的設計和速度的需要,匹克在梯能加速系統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調整。

後掌的腳感一如以往,厚實而溫和,得益於紮實鞋墊和中底緩震材料的加持,實戰過程中刻意以後掌著地,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在觸地以後,和緩的散開,而不會"觸底",缺點則是彈性的不足。

5O2A8264.JPG

前低後高的設計對於喜好切入突破的球員而言絕對是一大助力,在實戰測試中TP9 IV的反應性比III low還要出色,尤其是墊步、起跳的過程中,前掌的彈性算是相當明顯。比起三代幾乎不接地氣的恐龍神經傳導,那絕對是不同檔次。和本次測評的比較對象Kobe X相較也僅僅是略遜一籌,TP9 IV的反應性絕對是後衛鞋的水準。

 

腳感有點像是後掌更高的Kobe X:存在感並不特別強烈,但不會震腳;梯能緩震不一定能讓你一見鍾情,它比較害羞而慢熟,但經過兩三次的實戰使用以後它會帶給你很多的樂趣。

5O2A8265.JPG

5O2A8182.JPG

用料/包覆

綜觀整個TP9系列的進化史,一直在塑料和合成皮革間游走,TP9以塑料和類似fuse鞋面的材質組成,在彎折度和貼合度而言都相當不錯,缺點在於容易破損。TP9 II則是延續這樣的風格,而提高的鞋面的強度,這兩款在包覆上都不是那麼的理想。TP9 1則以合成皮為主,支撐和包覆都有非常好的表現,柔軟的皮面在彎折度上也有不錯的表現,缺點在於極度不透氣和壓腳的疑慮。TP9 III則專注在支撐上頭,而以合成皮和局部塑料組成,保護性確實不俗,但稍偏厚實的鞋面讓舒適性失色,此點在低筒版本亦同。

5O2A8289.JPG

TP9 IV則是一反從前,用了全鞋面的網布。而這樣的網布和Kobe X的鯊魚皮有異曲同工之妙。網布並不影響質感,複合、多層的物料交疊,讓鞋面的強度和包覆度都成為系列作的頂點。官方資料將這種鞋面命名為surface,但它和DH1(魔獸一代)的surface頗有不同,它更加柔軟而具有延展性,但強韌依舊。

 

我非常喜歡TP9 IV全新的網眼鞋面,它幾乎和Kobe X的鯊魚皮一樣優秀,彎折性和包覆性都相當不錯,即使版型和前代稍有更改,但鞋面不會給予過度的壓迫,你能感覺到鞋面貼合腳掌,而沒有絲毫的滑動。側向移動的時候安定性亦極為充足,這是TP9 IV在喊出「低筒革命」以後的進步。低筒球鞋在鞋面強度的要求又比高筒更甚,如果不是足夠出色的鞋面包覆,便無法牢牢鎖緊雙足,TP9 III low和支撐和包覆上做的已經不錯,但受限於稍硬的皮革鞋面,仍需仰賴更多的內襯填充,但TP9 IV擁有更好的彎折和貼合度,鞋楦也更能適應各種不同腳型的人。

 

透氣性來說,即使它全由網面組成,也不要過度期待。一如Kobe X,複合式的網面的透氣性並不值得期待,但也不算非常糟,總是比三代好上一點的。

 

重量

過往我通常不太會特別提出這項討論,但在拿到實鞋前,TP9 IV的確帶給我不少幻想。匹克在鞋款重量上從來不是個贏家,或許和它們「老實」的用料有關,紮實的中底、內靴、合成皮鞋面,都是輕量絕緣體。即使TP9 III low在重量上的表現不俗(us8.5400g),但也僅僅是達到後衛鞋的標準,對於在意重量的人們並不構成亮點。

 

即使我不是特別在意重量,畢竟100g的差距在實戰中並不構成實質上過多的影響,真正妨礙你的速度和彈跳的是反應性,但因著TP9 IV有著和Kobe X一樣的鞋面,所以我也曾幻想在重量上仍有所驚喜。

 

然而TP9 IV並未讓我驚喜,重量表現和TP9 III low殊無二致,及格但不出色。為何和同樣材質的Kobe X差距不小?經過實際比較,TP9 IV的後掌中底明顯較Kobe X為厚,而這應該是兩者重量差距的來源。出於耐用和緩震的考量,這樣的厚度是匹克無法擺脫的枷鎖,即便TP9 IV的後掌已較TP9 III為薄,而Kobe X僅僅用了一大塊cage zoom(好吧,也許不能說是"僅僅"),就能打平這樣的努力。未來匹克若期待在重量上能吸引更多客群,連帶著必須思考的是更輕量、兼顧耐久的緩震技術。

5O2A8288.JPG

支撐

這次風格極度洗斂的TP9 IV,最大的亮點當然來自於後跟的亮皮鱗片。這個區塊擁有內置的硬質TPU支撐片,和Kobe X類似,不過內襯上更為厚實。TP9 III的踝枕並未沿用,但不妨礙TP9 IV後跟支撐的優秀。作為一雙低筒球鞋,後跟的支撐影響著實戰中的安全性,空蕩蕩的薄軟後跟絕對會時不時的讓你擔憂,對於經常性側向移動的球員來說是腳踝的未爆彈。TP9 IV的後跟支撐不留一絲空隙,能牢牢鎖住腳跟,對於一雙中底較厚的鞋款是非常重要的。。

 

中足處並未使用碳板,而是菱形格紋的TPU支撐片,有一定的厚度,在抗扭轉的部分依舊值得信任。捨棄了三代延伸到前掌的T型支撐片,面積較小,實際測試中TP9 IV在移動時的彎折會比三帶來的明顯。

5O2A8284.JPG

抓地力

匹克放棄了生命故事那一套,Parker孩子們的姓名只出現在邊邊角角,不再作為紋路的一部分。大面積的人字紋提供抓地力的保證,和TP9 III low相比,大致上區別不大,只不過移動時的感受更貼近TP9 1,側向橫移更有安全感,讓我們得以複習一代那能適應任何場地的優秀抓地力。

5O2A8194.JPG

Kobe X相比,它更適合各種場地——Kobe X的紋路固然在木板地和塑料地上表現瘋狂,但是遇灰則慘、遇水則滑。相較之下,TP9 IV的抓地力對於外場使用者而言更為親切而實在。

 

耐用

雖然是網眼鞋面,但複合式的鞋面遠比看起來厚實,在耐用上來說不起皺、不易破損,是全新surface鞋面的最大優點,但網眼不易清潔打理,想入手白鞋的人要先考慮自己是否有強迫症。局度易破損的地方則以塑料加強。中底上了一層亮面的漆,固然提高了整體的質感,但同時帶來稍微容易發黃、破損的疑慮,完美主義者慎入。

5O2A8192.JPG

鞋底依舊使用了一般橡膠和水晶底,丟開成見吧,匹克水晶底比橡膠耐磨已經是種常態了(二代除外)它的耐磨性當比TP9 III low更強,外場可以安心服用。

 

總評

作為系列中的第五人(若連團隊款TP9也計算在內),TP9 IV延續了很多好的東西。包括一如既往的保護性和支撐、不錯的抓地力、TP9 1的反應性和彈性,然而最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surface這種新鞋面。或許大家會認為在Nike上頭,fuse的鞋面使用已是十分頻繁,為何還需如此大書特書?正因為它並不是單單的網面,而是把內靴和複合式面料做了一個很好的聯繫,在包覆和支撐的強韌度表現非常出色,這是過去幾代都難以達到的平衡,且更能去適應各種腳型的使用者。在DH1時這個鞋面尚未如此成熟,但TP9 IV的確做到了。

 

TP9 III low相比,TP9 IV延續了重量、腳感、後跟支撐、底盤穩定等低筒球鞋需具備的要素,而surface則讓所有優點更能聯繫在一起,更便於切入、起跳,而能和更高級別的歐美品牌鞋款一較高下。縱然重量不如預期減輕、中底厚度仍未臻完美,但TP9 IV已經無愧為一實戰利器。

曾經我以為匹克的極限就在那裡,但新鞋面的確讓我窺見一種不同的可能——TP9可以不單單是"不錯""好穿",一旦解決了中底仍舊偏厚的問題,它能提高到另個層次。

 

5O2A8300.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bsolutsneaker 的頭像
    absolutsneaker

    Absolutsneaker shop

    absolutsnea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