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閃現系列是匹克為了最佳第六人Lou Williams打造的專屬鞋款,而作為第二款搭載了態極中底的籃球鞋,它的表現亦屬於非常驚艷。不僅大幅度修正了帕克七代上頭的缺陷,還達到了超乎預期的水準。作為一款可以應付室外場地的球鞋,還擁有非常優異的腳感/緩震,雖然前掌的大方頭讓靈活性不夠出色,但整體的性能還是非常出色的,尤其中期開始它的價格就幾乎一直在2000元以下,除了不好把握的尺寸之外,它絕對堪稱外場的實戰猛獸。
閃現2則是在原作的基礎上加上了前掌的P-soon和中底的碳板,但坦白說個人穿著後的實際感受並沒有太大的驚喜,表現和一代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以並沒有出評測(雖然服務於某大牌的業內朋友對於閃現二的工藝是讚不絕口)
去年閃現3發布時就讓我感覺非常驚喜,因為原本我以為閃現系列將會一直以重視保護的方式做開發,沒想到閃現3反其道而行,主打了這個年代非常罕見的輕質貼地。要知道在現今球鞋品牌的軍備競賽之下,以輕質為主打的旗艦產品絕無僅有,譬如Nike旗下主打輕質的簽名鞋都是Kyrie、PG、Freak這些第二三線的鞋款(價格定位,不是球星地位),而Adidas似乎在Crazylight系列失敗後就沒打算繼續搞輕量化(後續的Boost版本徒具其名,絕對和輕量化沾不上邊)。李寧、安踏、361的旗艦球鞋更是一雙比一雙用料紮實,匹克手上不是沒有那些主流的材料(超臨界發泡、碳板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以輕質、減重去努力,這就很有意思了。
要知道做好配置容易,堆料就好,但要做出輕質的優質球鞋很難,畢竟它非常考驗球鞋設計的功力,結構只要不夠精確,那就是神鞋跟垃圾的差距。在Nike和Adidas輕量化大戰的年代,Nike用Kobe8直接終結了比賽;而近期讓我印象最深的輕量化好鞋就是Asics Gelhoop V12,它們都用非常精準的結構來處理支撐性和包覆性。而匹克在球鞋結構上一直都頗為保守,閃現一代和二代都是以堆料為主,而三代突然要去挑戰這種稍有不慎就直接自爆的路線,個人委實很難想像。而在漫天煙硝過後,匹克究竟交出了怎麼樣的答卷,且看我的實戰體驗。
筆者資料
身高/體重:179cm/ 74kg
尺碼:腳長約24.8cm/寬8.8cm,瘦腳型、扁平足,一般NIKE穿著8-8.5之間
健康狀況:左膝韌帶和右踝韌帶均有過傷病史,復健後未使用任何護具
球場位置/使用情況:二三號球員,第一步切入、急停跳投為主
本次評測因為不太適合用先前採用的各項結構去分析評分,所以把內容拆分成幾個重要指標向,提供大家參考
外底表現
這次的設計靈感來自於雪鏈,而匹克的抓地力絕對是專利級別(李寧表示:)無論室內還是室外,它的抓地力都極為強橫,即便是在某些反潮的日子,它也能展現出遠超其他普通球鞋的抵抗力。
耐磨部分,我選擇的配色是冰底,過往匹克的冰底也都非常耐磨,但在閃現3上並非如此。這幾個月我也固定在室外場打一些三打三,我也很常穿著這雙閃現3打室外 ,而在側邊的紋路已經有了較明顯的磨損,如果在意的朋友可以選擇橡膠底的版本。
另外它有個頗令我驚喜的地方,通常如果一雙鞋打完室外後未清潔下帶回室內穿,抓地力必然會有明顯的下滑,但某天因為我帶錯鞋,陰錯陽差穿了未清潔的閃現3去一處較為老舊的學校球場打球,奇蹟般沒有出現任何打滑,這個紋路的材質實在值得嘉許。
室內抓地力: ★★★★☆
室外抓地力: ★★★★★
耐磨度: ★★☆☆☆
中底表現
緩震/腳感
這次的中底採用了一種被名為一模雙密的發泡方式。過往我們已經很熟悉雙密度的發泡材料,但它們都是分開發泡再組合起來,而本次匹克則在同一套模具裡同時完成了Super P-Motive和態極的發泡,讓它從前掌到後掌的腳感特別流暢,跑動起來非常舒服。
前掌的重心非常非常低,和前陣子評測的禪3差不多低,但前掌的面積明顯更為寬大,使它跑動起來特別穩,而且可以隱隱約約感覺到一點的回彈,啟動速度非常迅捷。這樣的體驗讓我想到一個名字,也就是Kobe9上面Lunarlon鞋墊的表現。
緩震部分,前掌的重心畢竟還是比較低,如果是較為壯碩的跳跳人,在室外場使用的話個人認為前掌的緩震還是不太夠的,至少會比前陣子評測過的閃擊8還得更差。因此如果你屬於上述人群,那麼就不太適合閃現3的中底設計,它就是一套為一到三號位球員服務的中底。然而前掌重心如此低的情況下還能有些許的回饋感,匹克這次用的Super P-Motive雖然沒有什麼噱頭,但實際表現個人認為很有當年Micro G初上腳的驚艷感,也和Curry8上面的Flow發泡有異曲同工之妙。
後掌就是和閃現1沒有太大區別,同樣腳感非常軟,用後掌落地時沒有任何生硬的感受。然而它對於整套中底的表現其實會有一點突兀,這點留在下面運動表現談。
運動表現
閃現1代和2代為了求穩,都刻意把前掌做成大方頭,穩定和緩震沒問題,但後衛穿起來還是會覺得左後橫移時有明顯的滯澀感。
到了閃現3,它明顯收窄了前掌的面積,在鞋頭處也做了更多圓弧的處理,雖然不像Kyrie系列那麼誇張,但可以明顯可以感覺到它在橫移時非常迅捷的體驗,這也是比閃擊8優秀的地方。它又不像禪3那麼誇張,以這幾雙來看,它的靈活性絕對時最出色的。
閃現3絕對是一雙非常好突破的鞋,自己甚至感覺穿著時在第一步時都比平常快了那麼零點幾秒,對於半場的單打、擋拆來說絕對是非常強大,在彈跳部分閃現3其實也是非常好跳,因為它的前掌足夠貼地。
以起跳表現來說它比閃擊8更好的,就是因為它的後岔碳板。偏厚且彈性強烈的後掌可能會讓制動時不太穩定,但這個後剎碳板讓它在制動發力時有一個很明顯的支撐,並不會因為後掌過厚而卸力。這項結構也是一個比較新的思路,或許可以通過它來穩定態極、Boost這類需要厚度形變的中底材料,而取代原本的TPU包邊。
可惜的是中後掌剛性的對照之下,前掌又顯得有點軟了,在雙腳起跳的時候,會覺得後掌過渡到前掌的轉換不是非常乾脆,如果前掌也可以有碳板,那它提供的爆發感就會再上一個檔次,但價格恐怕也會再漲不少。
它前後掌落差比較大,前低後高的感覺稍嫌過度,以主要在三分線外進行三脅的外線球員來說,半場進攻中基本上不太可能會用到後掌,所以並未感覺到相較之下偏厚的後掌有什麼影響;但全掌推進的時候,就會覺得後掌過度到前掌時會有一個明顯的俯衝感,如果這鞋的包覆性稍微再差個幾趴的話,它的體驗就會變成災難。
我認為匹克是試圖要打造一雙極度貼地靈活的高性能球鞋的,但它的決心在最後一刻似乎退縮了,它為了在後掌提供出色的緩震,為了消費者能在門市試穿時有驚豔的腳感而選擇了加厚後掌,就是為了讓你體驗態極中底的軟彈。如果它更多一點決心,那麼閃現3的完成度會更高。後掌能再進一步的降低厚度,它整體的體驗就會更貼近Kobe9。特殊結構的Y字分岔碳板確保了後掌的穩定性,但個人還是希望後掌能再薄一點。
腳感反饋: ★★★★☆
緩震保護: ★★★☆☆
跑動表現: ★★★☆☆
彈跳表現: ★★★☆☆
防側翻
閃現3更側重追求前掌的靈活度,但基本的防側翻並未落下,它用很傳統的方式完成了防側翻設計,在平衡上比過於激進的閃擊8做得更好,但極限上也會比閃擊8來得低一些。它的材質也不像KT1 Pro那麼軟,前掌重心也壓得足夠低,安全性還是非常值得信賴的。
防側翻表現:★★★★☆
足弓支撐
閃現3的足弓是有做一個明顯的中底上翻,但它整體的底楦比較平整,而且偏軟的中底在使用一定時間以後會被磨合開,所以完全不需要擔心它會有頂足弓的問題。它的碳板放置靠近外底而且比較平整,在中底磨合開之後,對於喜歡有強烈足弓支撐的我來說足弓就會顯得有點空,因此我會選擇有足弓支撐的鞋店來補強磨合後的狀態。
如果你喜歡AJ35的那種承托感,閃現3的足弓支撐在磨合後就會顯得不足;但如果你喜歡像以前Kobe9、11那種中段很平整的腳感體驗,那你可能可以在閃現3上得到類似的體驗。
足弓支撐: ★★☆☆☆
鞋面表現
鞋面支撐
閃現3的鞋面非常的輕薄,我手上的40碼重量比Kobe5還要輕上幾克(當然我的Kobe5是us8的),以重量來說它絕對屬於頂級的那一檔,至少和輕量著稱的Kobe系列相若。過往不是沒有中國品牌進行輕量的嘗試,但大多是低價位的訓練款(如Anta一直在做的輕騎兵系列),閃現3如此輕薄的鞋面能否提供及格以上的強度,確實有待商榷。
能把球鞋做好是良心問題,但要把球鞋做得又輕又好,那就是實力問題。輕量化是設計工藝的高度展現,就來過去一年最紅的GT Cut來說吧,相同尺寸差不多是400克左右,而它的性能真的有比重量僅310克左右的Kobe NXT 360強嗎?坦白講我真的感覺不到GT Cut除了耐磨之外有哪裡比Kobe NXT 360好(是的,即使它有全掌氣墊),就憑這一點,個人就會覺得GT Cut的溢價更多建立在「少量」的基礎上(這樣的少量也非品牌方刻意為之,而是反應越南代工廠疫情肆虐的結果)。
說回閃現3,它的鞋面在重點的支撐位置是相當足夠的,拉緊鞋帶後來自鞋面的壓迫感是非常強的,結構上也有非常精準的中底上翻加固,鞋面強度上雖然不到閃擊8那種聞風不動的變態,但已經足夠好了。如果有人會詬病它的鞋面強度,在我看來大多只是沒有正確挑選好尺寸,又或者沒有把鞋帶繫緊。
我認為它提供的強度略遜於Kobe8,和Kobe9持平,比All star BB優秀。以我個人74公斤的體重、偏向滿場亂衝亂跑的打法來看,閃現3的鞋面支撐完全夠用。但它的鞋舌卻有點過度單薄,且腳背處壓得頗低,在綁緊鞋帶後可以明顯感覺到勒腳背的不適感,需要上場熱開後才能無視,個人覺得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如果匹克願意多花個10-20G的重量去做鞋舌,那它整體的舒適度會更好。Kobe8的鞋舌雖然也很薄,但是強度夠,所以鞋帶不會勒到腳背,這點也是可以學習的。
另外就是可以從照片中看出它在壓低重心的時候,鞋面並沒辦法很好的貼合腳面,這是因為當外側承擔太大的力道時,它的鞋面形變還是稍大一些,如果是更大體重的變向型球員,這可能有其極限限制。
側向支撐:★★★☆☆
包覆性
匹克近幾年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謎之鞋楦,常常做得又寬又大,腳背上方有一些多餘的空間,實戰起來就是沒辦法全力放開打。但偏偏它明明是能把楦頭做好的,比方說當年的帕克一代、四代包覆性都很不錯。
閃現1/2雖然楦頭不算太寬,但腳背處仍有一點多餘空間,因為它有足夠好的剛性結構,不夠貼腳也是可以接受的。閃現3既然選擇了擁抱輕薄之路,只要楦頭貼合度不足,那麼安全性的問題就會爆發隱患。
閃現3使用了更窄的楦頭、更低的腳背高度,但內長偏長,打從一開始我就打定主意要買小一號(平常穿us8,本次選擇40)也造就了我穿匹克有史以來最好的鞋腳一體性。
以我個人偏瘦的腳型來看,一般EP楦頭都是偏寬的,LBJ系列更是僅供休閒使用,但當我第一次穿上40碼的閃現3時,內心就有點涼——因為它的前掌竟然讓我在試穿時感覺到些許壓迫,雖然鞋面很薄,所以不會有閃擊8那種過剩的壓迫感,但腳趾總感覺無法移動,令我擔心自己是否有辦法撐著穿完,初戰的當天還帶上一雙AJ35準備備用。
當它踏上了球場,先前的不安直接煙消雲散——它只要稍微磨合一下,那種完美的貼合感簡直讓人著迷,而且相較於閃擊8是用變態的強度來達到「痛並快樂著」的包覆性,閃現3的包覆體驗幾乎沒有任何異物感,配合非常安全的鞋面強度,九人三打三打了快三小時完全捨不得換,根本毋需換鞋。只要不要是大寬腳,完全可以買小一個尺寸,你得到的包覆性會是非常舒適的。
鞋面貼合:★★★★☆
後跟鎖定
這或許就是閃現3最值得詬病的地方。
閃現3的原本就有很多抱怨後跟不跟腳的聲浪,而在首發五個配色之後的款式,匹克也迅速針對消費者意見做出調整,在鞋面、後跟填充都有一定程度的修正,我手上的這款歷練灰金配色也是調整後的版本。
到手之後我很快就了解它的問題所在,閃現3雖然在後跟做了一個明顯的延伸填充,但它整體內襯的填充物不夠紮實,而且也沒有明顯內扣,雖然內襯有兩個小踝枕可以卡住後跟,但跟腱的上半部就會有一個比較尷尬的空曠感,會處於一種下半部很穩、上半部很飄的割裂感。它給我的體驗跟當初Harden vol.3非常類似──同樣試圖通過後跟延伸來改善不跟腳的問題,但效果只能算是普通。另外一個會導致不跟腳感受的原因是因為閃現3的前掌有著頂級的貼合度,相較之後後跟的體感就會顯得不那麼貼合,其實就是沒有比較沒有傷害,明顯的對比也讓表現普通的項目顯得問題多多。
(因為我忘記拍歷練配色的開箱照片,這裡用的照片是改版前的,實際差異其實不大)
從結構來看,閃現3在後跟處沒有明顯的環抱TPU去鎖住後跟,雖然在靜待時墊腳測試發現後跟沒有滑動,但缺乏那種有硬質支撐去卡住跟腱的安心感,也讓我在初期上腳時頗為擔憂。一開始收著力打的時候始終會有種輕微的掉跟感,但非常奇怪的是實戰強度加大以後,輕微的掉跟感就消失了。主要還是因為中底和碳板磨合完畢的關係。它最後一個鞋帶孔的位置恰恰把腳鎖死在鞋楦內,也遏止了後跟滑動的可能,但這個鞋帶孔拉緊後會有點頂腳,如果穿踝襪的話拉緊鞋帶肯定會疼到出血。
但它後跟的那塊延伸始終不能很好的貼合我的足踝,這點其實很好改善,就是照抄Kobe系列的環抱後跟設計就好(參照速決5),但可能不希望在外觀上有太多他人的元素,所以沒有採用類似方案,這點還是很可惜的。
改良後的款式整體後跟鎖定感稱不上優秀,但屬於及格以上的水準,它也會讓我想到Converse all star BB EVO,同樣通過後跟延伸去加強腳踝支撐,但也同樣效果有限。
後跟鎖定:★★★☆☆
總評
閃現3是一雙非常舒適的球鞋,如果你喜歡那種貼地中帶有些許回彈的腳感,那麼閃現3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而目前市場上已經很少這類球鞋存在了。它前掌那種突破的凌厲感是非常很舒服,喜歡變向、切入的話,它的表現是近期我入手球鞋當中數一數二的好。
它的另一個優勢就是鞋面的支撐和舒適性平衡非常好,如果我只是和朋友打打交流局,或者自己去練練投籃,我就會希望自己的雙腳能兼顧安全和舒適度。閃現3能勝任超高強度的摧殘,但穿著上不會有太多的負擔,這也是這雙鞋我穿了兩個月才出評測,因為我實在太常穿了,常穿到我幾乎忘了還沒有整理心得。
它主要的缺點幾乎都在後半部。後跟重心偏高,所以跑動的表現沒有閃擊8、KT1 PRO那麼好;另一項缺點是後跟的鎖定感,在體感上確實達不到那種毫無死角的貼合感。
如果你真的挑對了尺寸在初期上腳可能會覺得前掌有點擠腳,但它確實是可以磨合的,磨合以後的閃現3擁有匹克有史以來最好的鞋面貼合感,後掌的缺陷讓它顯得前後不夠平均,如果把前後分開評分的話,我願意給前半段的閃現3 85分,後半段就是70分左右。它仍舊是一雙非常優秀的後衛鞋,尤其適合以切入為主要攻擊手段的球員。
過去一年我入手的中國品牌球鞋總數有12雙,但有幾雙實在不適合我的就沒有特別下筆,能被我評測的球鞋大多是讓我覺得有值得一談的亮點或者是符合我個人的使用習慣。閃現3確實提醒了我KOBE9、11那種LUNARLON的貼地反饋,鞋面的輕質化也有那麼點huyperdunk 2012的味道,如果能在下一作中改善後跟鎖定和後掌高度,那麼我想匹克將會有機會搶佔一條目前市場上相當稀缺的輕量化賽道。
目前市場上Nike、LiNing、Anta幾乎都在拚配置,Puma則是務求在休閒鞋中加入實戰屬性,致力於輕量兼具反饋的鞋款只有UA在做。雖然這條路線和以往匹克「厚道」的企業文化有間,但閃現3的嚐試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它可能只需要再大膽一點,再不要臉一點,後跟降低重心然後抄點經典設計,這就會是我全年度最喜歡穿著打play的鞋了。